香港房屋需求

香港房屋需求

根據 2022 年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報告指,香港已連續第 13 年被評為世界上樓價最高企城市。 房屋系統性不公平現象影響著正規和非正規的住房,令香港的住房系統變得非常複雜。 住房問題已成為這個城市最嚴重的社會問題,由於公營房屋的等候名單太長,超過 200,000 人已轉向非正式、非法和不合標準的房屋作替代方案,例如籠屋、分間樓宇單位和城市中的貧民窟。

公營房屋

近一半的香港人口居住在某種形式的公營房屋。 根據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的數據,截至 2022 年 12 月,香港公營房屋的平均輪候時間已達至5年半最⾼⽔平,而等候名單上有超過 229,000

歷史

最早期的公屋主要為安置天災或火警災民,以及因居所遭清拆而無處容身的家庭。 50年代的居住單位只是一個斗室,沒有設施,當年一個五人家庭單位面積不過11平方米。 到了60年代,每戶都設有獨立廁所,每隔三層設有電梯連接。 隨著住屋需求不斷增加,70年代的公屋大廈愈建愈高,而且類型變化更多。 單位有獨立露台/廚房和廁所,每個單位亦裝設一個冷氣機位。 到了90年代,單位有多款不同標準單位以配合住戶人數,而每一房間均有窗戶,增加光線和空氣流通。

通用設計

為充分利用地盤的獨有地理特點,滿足居民需要,房屋委員會近年興建的屋邨屬「非標準型」,引入「通用設計」的概念,使公屋的環境和設施顧及不同能力的居民。

可是,現時居住於公營房屋的長者大部分都居住在較舊的屋苑,並享受不到通用設計的好處。 他們的單位面積一般都不到 40 平方米,而且他們經常在單位已居住了很多年。 如果沒有適當的保養,居住條件很快就會變得不合標準,更容易造成不衛生的環境,會影響個人衛生、煮食等問題,並可能引發火災。 地板不平整/破損、雜亂、缺乏足夠的存儲空間等,都使輪椅使用者和行動不便的人士難以進入在單位內行動,並且跌倒的風險增加。